最新公告  
首 页 旅游服务 景点介绍 长城图库 最新动态 长城文化 走进长城 大事记 文明旅游
首页 > 长城文化 > 长城史话:
   
  长城画廊
  长城史话
  长城书法
  长城诗集
   
  八达岭长城景区导游图
  交通指南
  购票须知
  购物指南
  游客服务中心
  就餐指南
  常用电话
   
  长城博物馆
  球幕影院
  残长城
  古崖居
  水关长城
  岔道古城
   
  斯斯说创城第二期
  延庆乡亲文明十条
  斯斯说创城第一期
  文明出行
  核心价值观
  文明延庆
  行业规范和诚信经营
  防疫公益广告
  公勺公筷
  文明旅游
  文明健康有你有我
  安全距离,一米间踞
   
  八达岭长城简介
  八达岭荣誉室
  共青团接待站
 
汉长城及沿线烽燧亭障

关闭本页       
  汉长城及沿线烽燧亭障



  连绵起伏、宏伟壮丽的万里长城,人们习惯地说它“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那只不过是指明代长城而言。其实,我国古代几乎每个朝代都修筑过长城,就在河西走廊明代长城的北侧,也还有一道汉代长城。它的终点在距嘉峪关以西五百多公里的敦煌西湖,年代也比嘉峪关的明长城早一千三百多年。
  西汉时,为了对外抗御匈奴骚扰,加强边塞设防,对内安定百姓生活,巩固中央集权,保证撍柯窋畅通。以加强同中亚、西亚各国的贸易和友好往来,由秦长城的终点临洮开始,向西设亭障至盐泽(罗布泊),并修筑长城经河西走廊张掖、额济纳旗、金塔、嘉峪关、玉门、安西等地,直到敦煌西湖的马迷兔附近。不过,当时的长城叫“塞”或“塞垣”。至今在酒泉地区的金塔、嘉峪关、玉门、安西、敦煌等地,还可见到汉长城的遗迹。仅在敦煌市境内,就有一百五十公里的汉代长城遗迹。除北线长城外,在敦煌境内由玉门关到阳关,由阳关到党河口,由终点马迷兔到湾窑等均筑有长城支线,当地称为边墙子。此外,在北线长城的南侧,祁连山麓,汉代还修筑了一条塞墙,以防南羌。若将汉代北线,南线以及支线的长度相加,那么,仅在酒泉地区就近一千公里长。
  汉代烽燧多呈底宽上窄的方柱形,主要建在长城内侧,也有极少数是建在长城以外的。汉代烽燧的结构,主要有四种:一是用黄胶土夯筑而成,一是用天然板土、石块夹红柳、胡杨枝垒筑,每隔二、三十厘米,铺一层芦苇;另一种则完全由石块筑成,每层石块间铺芦苇一层;较多的一种是用土击(土坯)砌筑的,每三至五层土击间隔一层芦苇,苇层较薄。土击一般长四十厘米,宽二十厘米,厚十四厘米左右,为黄土、砂砾掺短苇筋制成。有一烽燧的土击,几乎不见土,完全是用砂石和苇筋,不知当时是如何制成的,叫人看了实为感叹。
  汉代烽燧的距离,群众习惯称为“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据实地考察,并非如此,有的近不到一公里,有的竟有一二十里之遥。烽燧建在较高的地方,其高度也不同。如建在雅丹地貌的台地上,因台地本身就比附近高出十几米,所以烽燧较低,一般仅二米多高。而建在戈壁上的烽燧,一般都高达七米以上,在敦煌西湖一带,由于干燥的气候,一些烽燧至今仍然保存完整,有的残高十米左右,底部每边宽达七至八米。烽燧顶部,四边有不高的女墙,形成一小屋。烽台下面有若干小房子,一般有“坞”(院墙)。烽燧的主要作用是传递消息,举火报警,以防外来敌骚扰和侵入,同时,也为往来使者、商队补充给养。报警的方式主要是举燔苣、燃积薪,其主要材料仍是芦苇。根据“烽火品约”的规定,白天煨烟,夜晚举火,以示传递消息,敦煌境内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但一些长城烽燧保存完好,就连当年堆放的“积薪”也竟能保存下来,有的烽燧积薪多达十五堆。大的积薪边长二米多,高一米三以上。“苣”的长度也不一,在敦煌考古发掘的实物表明,长者达二米四左右,短的也有六十厘米。也曾发现只有八厘米长的用蒲草做成的“引火苣”。
转自长城文化网
关闭本页     
 
  八达岭特区简介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八达岭长城管理处
地    址 :八达岭长城管理处
邮    编 :102112
传真电话 :010-69121268


      京公网安备11022902000026号



京ICP备18010426号





技术支持:顺荣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