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首 页 旅游服务 景点介绍 长城图库 最新动态 长城文化 走进长城 大事记 文明旅游
首页 > 长城文化 > 长城史话:
   
  长城画廊
  长城史话
  长城书法
  长城诗集
   
  八达岭长城景区导游图
  交通指南
  购票须知
  购物指南
  游客服务中心
  就餐指南
  常用电话
   
  长城博物馆
  球幕影院
  残长城
  古崖居
  水关长城
  岔道古城
   
  斯斯说创城第二期
  延庆乡亲文明十条
  斯斯说创城第一期
  文明出行
  核心价值观
  文明延庆
  行业规范和诚信经营
  防疫公益广告
  公勺公筷
  文明旅游
  文明健康有你有我
  安全距离,一米间踞
   
  八达岭长城简介
  八达岭荣誉室
  共青团接待站
 
秦始皇万里长城首起处遗迹求索

关闭本页       
  秦始皇万里长城首起处遗迹求索
《西北史地》1984年第二期 巩如旭

秦始皇万里长城筑于公元前214——前210年,是人类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的杰作之一。然而它西端首起之处的遗迹,却久已堙没,成为历史地理学上的一个迷。1981年9月下旬至10月下旬,笔者曾为赴甘肃临洮县、岷县、临泽县和卓尼县进行实地调查,写成此篇,就教于大方。
  一、今临洮秦长城遗迹辩
  近代对于秦长城遗址的实地调查工作,始于顾颉刚先生的1937年——1938年甘肃之行。关于岷县调查,他在所著《甘肃秦长城遗迹》<1>一文中记述:“达岷县后,叩城址,无能举者。检康熙《岷州志》,古迹类中虽亦记及而未实指其地,疑已毁坏净尽矣。”此后的多次考古调查除证实了这一判断外,再无所获。关于临洮县调查,他写道:“庆坪之东北,山峰峭削,其上长城隐隐可辨。窑店西北,即长城坡也,若断若连,与庆坪同。”按庆坪即今临洮县庆坪镇,窑店即今临洮县尧甸镇,长城坡在今尧甸公社长城大队关门湾村。这里的长城遗迹已于六十年代初确定为秦长城遗迹,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罗哲文先生著有《临洮秦长城·敦煌玉门关·酒泉嘉峪关》<2>予以评述。近年来,以长城坡秦长城遗址为线索而作的调查工作颇有所获;现已查明,这是一条西起今临洮县城北15.6公里的新添公社三十墩大队杀王坡、东行经平凉地区、过宁夏固原地区、甘肃省庆阳地区而进入陕西省的秦长城遗迹<3>。
  过去一般皆认为今岷县是秦始皇长城首起处,但迄今却没有发现任何长城遗迹;今临洮县不是始皇长城首起处,却发现了一条秦长城遗迹,这如何解释?《临洮辩》说:“我们认为现在临洮境内直到渭源、陇西、通渭、隆德境内的长城,是秦昭王时修建的,是蒙恬以后缮修或增修的长城,它是万里长城的组成部分,今临洮是万里长城西部的起首。……今天在临洮发现了万里长城的西部起首遗迹,说明《史记》‘临洮’一词,……是指今临洮,……”为了证明这个论点,《临洮辩》又说:“杜佑《通典·州郡典》岷州条下注说:‘属陇西郡,长城在今郡西二十里崆峒山,自山傍洮水而东,即秦之临洮境在此矣。’……崆峒山又名空头山,就是今临洮县西北部的马■(左口右卸)山,在山下有崆峒小山、崆峒湾。……据近代史学考证,岷县并无崆峒山。《通典》……中的记载,岷县可能为今临洮之误,‘西二十里崆峒山’可能为‘东二十里崆峒山’之误,因秦长城正位于临洮城东10.8公里处的崆峒山上。这些推理是很牵强的。”
  第一,古今舆图所绘洮河方位即今天的实际情况都表明:洮河源于西倾山后而东至岷县城的一段为其上游,呈西、东流向;在岷县城北折而北至临洮县城的一段为其中游,呈南北流向;经临洮县城西而北之用境县境入黄河。因此《水经注·河水》说:“洮水又东经临洮县故城北,……又北径狄道故城西,……”可知洮河是自西而东抵岷县城,在此折而北上,自南而北流过临洮县城的。据此,“傍洮水而东”所只“秦之临洮境”只能是岷县,若是临洮县,则应曰“傍洮水而北”或“傍洮水而南”。所以,《通典》的岷州并不可能为今临洮之误。
  第二,岷县的崆峒山名始见于《隋书·地理志》:“临洮郡……临洮<西魏置,曰溢乐,并置岷州。……有……崆峒山。>”此山与秦始皇长城首起处发生关联始见于《元和志》:“岷州……溢乐县,……崆峒山在县西二十里。……秦长城首起县西二十里。”之后,《通典》、《旧唐书》和《寰宇记》也都作了类似的记载。按《元和志》原有附图,其说当有所据;他书也不会都是因袭。今岷县之山所以无“崆峒”之名,或因年久失佚,不能以今非古。《清一统志·兰州府》云:“崆峒山,在狄道州东五十里;俗讹为‘空头山’。”这就是《临洮辩》所说的在今临洮县秦长城遗址处的崆峒山。但此山与《元和志》诸书所说的岷县崆峒山南北相距200公里,显然不是一事;《通典》的岷州“西二十里崆峒山”不可能为今临洮县“东二十里崆峒山”之误。
  第三,《元和志》诸书都是在有关岷州秦始皇长城首起处得记载中同时提到岷州崆峒山的。相反,《明一统志》等书在所谓临洮府秦始皇长城首起处的记载中,则只字未提及狄道县崆峒山。这说明“崆峒山”一词仅与岷州秦始皇长城首起处相关。因此,如果承认秦始皇长城首起于崆峒山,则应该承认岷县是这条长城的首起处;如果否认岷县是秦始皇长城的首起处,则不能以崆峒山作为这条长城首起处的根据。《临洮辩》既然认为秦始皇长城首起处在今临洮县而不在岷县,也就不必再谈及崆峒山了。
  笔者以为业已发现的西起今临洮县的甘、宁、陕秦长城遗迹不是秦始皇长城遗迹。
  陇西秦长城有二,其一曰“秦昭襄王长城”,建于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元年至四十二年(公元前306——前264年);其二即“秦始皇长城”,建于秦代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14——前210年)。两条长城的建筑时间相距不过半个世纪,西部首段的地理位置又同在当时的陇西郡。由此近代学者们一般认为:始皇长城的首段是因袭昭襄王故长城缮修的,所以始皇长城的首起处秦临洮县即今岷县也就是昭襄王长城的首起处;并且进一步推测两条长城起自岷县后的路线,或者是:沿洮河东岸西北行,又折而东北至渭源县,又折而西北抵临洮县,又北行抵兰州市;或者是:东北行至渭源,又折而西北抵兰州;或者是:沿洮河东岸北行至临洮县城,然后分为两支,即始皇长城北上兰州,昭襄王长城泽折而东南至渭源、陇西……,等等。但是,这些猜想都不够合理。近年发现的陇中秦长城遗址本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却又被认为“是万里长城的组成部分,今临洮是万里长城西部的起首”,而使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愈益复杂了。
  有关昭襄王长城的最早、也是唯一可靠的史料见于《史记·匈奴传》:“秦昭王时,……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文中没有写明这条长城的起点,不过由于长城所在三郡中陇西位居西陲,所以昭襄王长城的首起处自然在陇西郡境内。但是,“陇西郡”与“陇西郡临洮县”不是同一概念,昭襄王长城首起处在陇西郡却不必在陇西郡临洮县。
  昭襄王“筑长城以拒胡”,“拒胡”是修筑这条长城的目的,“胡”则是长城防御的对象。根据历史记载,战国秦所防御的“胡”只是北方的匈奴,而不是象赵、燕那样包括林胡和东胡。根据昭向往“拒胡”的对象,这条长城西部首起处和首段的地理位置则是可以确定的。
  (一)战国秦陇西郡西界的政治地理形势
  《后汉书·西羌传》说:“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按河关即汉河关县,治今青海省同仁县,《禹贡》析支即古西戎析支国,在今青海省黄河上游河曲地区;河首即《禹贡》导河之始处大积石山,在今阿尼玛卿山脉。这是说西羌原在今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北境,以及甘肃省夏河、碌曲、玛曲三县。
  《西羌传》又说:“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兵临渭首,灭狄■<左豸右原>戎。忍季父印畏秦长城,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之河曲西数千里,与诸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隋所之:或为■牛种,越嶲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忍记弟舞独留湟中,……”按渭首即渭河发源地,在今甘肃省渭源县境鸟鼠山;狄戎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左豸右原>戎在今甘肃省陇西县;越嶲羌在今四川省稻城、云南省中甸二县;广汉羌在今四川省若尔盖、南坪二县暨甘肃省迭部县南境;武都羌在今甘肃省舟曲县,湟中即今青海省湟水流域的西宁市和海东地区。这是说战国秦穆公初年(公元前384——?),秦拓土西至今甘肃省临洮县、渭源县一带,西距羌数百里;羌慑于秦之兵威,将部落一分为三:一支仍留今西宁市和海东地区;一支西遁今青海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一支南迁今甘肃省南部、四川省西北部毗邻处,以及四川省西南部、云南省西北部毗邻处。
  参照舆图可以看到:战国秦时,西羌从未与秦有过任何形式的接触,更不曾对秦构成任何形式的威胁。相反却是秦的声威所及曾使羌分裂、迁徙;之后,秦与羌东西相距近千里。值得注意的是: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元年)后,与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元年)兴修昭襄王长城之时仅仅相隔七十余年。一个在羽翼未丰时即经历分裂的民族,短期内不可能发展到其强盛可以威胁邻国的程度。所以,战国秦陇西郡西界不存在边衅,有水深流急的洮河中下游作为天然军事屏障,即可确保西陲无虞,不必要在今岷县北至临洮、渭源二县之间修筑四、五百里长城“以拒羌”。
  (二)战国秦陇西郡北界的政治地理形势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州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集解》为此榆中作注:“徐广曰:‘在金城。’”又,《水经注·河水》说:“河水……又东过榆中县北。昔蒙恬为秦北逐戎人,开榆中之地。”又,《元和志·陇右道》说:“兰州,……古西羌地。秦并天下,是为陇西郡。”上述始料认为榆中、兰州是在秦同一后成为秦之国土的。在此以前,秦不可能在今临洮县和兰州市之间修筑长城。
  (三)秦统一后的陇西郡西界的政治地理形势
  秦统一后的陇西郡临洮县西部即今临潭、卓尼二县,在洮河西岸;县治即今岷县城,自洮河东岸。
  《元和志·陇右道》说:“河州……枹罕县,……故罕羌侯邑,秦灭为县。”又,《通典·州郡典》说:“河州(今理枹罕县),……秦属陇西郡。”上述记载认为秦统一后于陇西郡西界开疆拓土,增置枹罕县;唐河州即秦枹罕县。
  唐河州故址在今甘肃省临夏市东北,辖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大部。所以,秦统一后的陇西郡洮河以北、以西地区的西界在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及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境,东距洮河中下游二、三百里。洮河东岸既不曾修筑过昭襄王长城,始皇长城起临洮后即无“故迹”可因循修缮并利用;况且一统天下的强秦也不应在新辟疆土上设县却不设防,槟枹罕县及临洮县西部于军事防线外成为瓯脱之地,而在今岷县北至兰州市之间修筑长城。
  (四)秦统一后的陇西郡北界的政治地理形势
  据前引《史记》、《水经注》、《元和志》记载,秦统一后的陇西郡北界至少已推进到榆中即今兰州市一带的黄河南岸,南距今陇中秦长城遗迹数百里;陇西郡东面的北地郡西界、九原郡北界则更在黄河流域的贺兰山、阴山山脉,并且沿黄河、阴山构筑了城障与长城,南距今甘、宁、陕秦长城遗迹少则数百里,多则千里开外。所以,秦统一后不必在今陇中、宁南、陇东、陕北已县修筑长城。
  根据以上情况,可以认为:
  首先,今岷县北至兰州市之间的逃水东岸不会有任何南北走向的秦长城遗址。
  其次,现存西南起临洮县的甘、宁、陕秦长城遗迹是昭襄王长城遗迹。今临洮县始昭襄王长城首起处。
  最后,始皇长城西起秦陇西郡临洮县后并没有北上,现存昭襄王长城遗迹与它无关。
  二、故洮州军事地理与今卓尼明洮州卫边墙遗迹辩
  与《史记》“临洮”有关联的四个县中,临洮的长城遗迹与始皇长城无关,岷县则没有发现长城遗迹;那么临潭、卓尼如何?《临洮辩》说:“从军事观点看,亦难以把临潭作为长城的起首。”这个看法有必要商榷。
  岷县城北濒临洮水,东进则过天水地区入陕西省宝鸡市境,在秦为内史,南下则出武都地区入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境,在秦为羌地。两条路线都不可能与始皇长城有关。长城如不沿洮河中下游东岸北上兰州市,则应溯洮河上游西去临潭、卓尼二县,因为那里是秦的西部边界。
  临潭县城南距洮河10公里,东南115公里南渡洮河抵岷县城,东北150公里东渡洮河抵临洮县城。县境西、南及东北面皆以卓尼县相邻;合两县而言,则东有渭源、漳、岷三线,在秦为狄道、临洮二县地;北有临夏州,在秦为枹罕县;西有碌曲、夏河二县,南有迭部县及四川省若尔盖县,在秦皆为羌地。两县地处陇南山地北秦岭西端与甘南高原东端的交接地带。明太祖朱元璋曾说:“洮州西控番戎,东蔽湟陇,汉唐以来,备边要地。”<5>明嘉靖年间洮岷道副使刘侃作《洮岷道题名记》<6>也写道:“洮岷当陇蜀羌汉之交,而雍州之西徼也。雍州有事,陇右为先备;而洮岷为陇藩篱,控河湟,引松叠,最称要害。是故有营卫、楼橹、亭障、壁垒、坼堠之置。”洮州形势险要,自历史上是控扼青、甘、川三省军机的要隘和古战场。有关史籍中保存了很多古洮州戎事和军备的文字记载,实地调查发现其中的某些军事设施,如明代长城“洮州卫边墙”的遗迹,至今还保存在甘南州卓尼县及临夏州康乐县境内。
  有关洮州卫边墙的始料目前只在清代地志中见到。
  乾隆《甘肃志·关梁》记载:“洮州厅……边墙,自旧洮堡南峪口(古)石崖起,至答加暗门三十里;答加至甘卜他暗门三十里;甘卜他至官洛暗门十五厘;官洛至恶藏暗门十五厘;恶藏至土桥暗门六十里;土桥至边古壕七十余里;边古壕至上八角山顶石墩河州交界三十里。……西路……峪古墩隘口,……西南通四川、叠州、青海路。……北路……官洛小隘口、鸟藏小隘口、甘不他小隘口,俱通西海。又,边古壕隘口,无边墙,有木闸;通西海路。上八角口,无边墙,有木闸;……通黄河渡口,最紧要。”参阅光绪《洮州厅志》所存《杨土司所属总图》、《洮州汉境图》、《厅境及番属总图》和宣统《甘肃新志》所存《巩昌府洮州厅图》,以及《甘肃省地图集·临潭县卓尼县地图》,清旧洮堡即今临潭县城;其南20公里有峪口石崖,在今卓尼县洮北公社玉古村境。答加、甘卜(不)它既今洮北公社答加村、甘不塔村。官洛、恶(乌)藏即今卓尼县申藏公社官洛村、俄藏村。土桥即今卓尼县恰盖公社土桥村。边古壕即今卓尼县康多公社扁古村。上八角山在今康乐县上八角村境。据此看来,洮州卫边墙是一个由暗门墙五道、水闸二道即边壕、墩台组成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位于今临探险境西面的卓尼县界,呈西南、东北走向;西南起卓尼县玉古村,东北至康乐县上八角村,长二百五十里。
  光绪《洮州厅志·番族》记载:“土司昝天赐……始祖南秀节系洮州卫底古族西番头目,于前明洪武十一年率领部落投曹国公;十二年,督修洮州边缘、城池。”按《明史·李文忠传》说:“李文忠,……封曹国公,……(洪武)十二年,洮州十八番族叛,与西平侯沐英台兵讨平之,筑城东笼山南川,置洮州卫。”据此看来,洮州卫边墙的主体工程是由李文忠河沐英决策、昝南秀节督修,与东陇山南川即今临潭县新城镇的洮州卫城同时于公元1379年建成的。
  洮州卫边墙的遗迹目前只查明20公里。
  卓尼县洮北公社那子卡村的那子卡隘口边墙是这条长城遗迹的起点,其南5公里有峪口(玉古)事呀,南濒洮河,西临峪古墩隘口;其东15公里即临潭县城。又东35公里又新城镇明洮州卫城遗迹;其北数百米有那子卡山墩台,又北数百米有达加南隘口边墙。自达加南隘口边墙始有边壕遗迹,北上经答加暗门边墙、答加墩(据《洮州厅志》名)、卓洛巴南隘口边墙、卓洛巴东山墩台、卓洛巴北隘口边墙、尼萨尔隘口边墙、诺布纳隘口边墙、诺布纳东山墩台、甘布前山墩(据《洮州厅志》名)、甘不他小隘口甘卜他暗门边墙、甘布后山墩(据《洮州厅志》名),又东北经官洛西南隘口边墙、官洛西南山墩台、官洛小隘口官洛暗门边墙、官洛堡(据《洮州厅志》名),又东经官洛墩(据《洮州厅志》名)斜藏南山墩,抵住于卓尼县申藏公社俄藏村西北的乌藏小隘口恶藏暗门边墙。新、旧恶藏堡(据《洮州厅志》名),其南8公里即临潭县城。
  洮州卫边墙那子卡隘口——恶藏暗门段的遗迹,在卓尼县洮北、申藏两公社的那子卡、达加、卓洛巴、尼萨尔、下诺不纳、上诺布纳、甘布塔、官洛、斜藏、俄藏十一村境内行经约20公里,有边墙11道、边堡3座、墩台9座、共20处遗迹;以及边壕遗迹约13公里。全线在相对高度为100——500米的连绵山岭上呈西南、东北走向,于临潭县城西15公里处至城北8公里处东邻临潭县杰作一不规则弧形;长城外即西、北两面多崇山峻岭,常城内即东、西两面多山地丘陵。其建筑包括边墙、边壕、边堡即墩台四部分,墙、堡、墩皆为黄红土杂以少量砾石版筑而城的夯土结构,夯层厚4——27厘米不等。其部署是:于隘口则筑边墙以塞要冲,处于交通要路的隘口边墙上开有券门或无顶门,名“暗门”。当地有一个“八字口诀”概括了这条长城的建筑方式,叫作“见沟打墙,见山挖槽”。
  洮州卫边墙是明代初期的建筑物,与现存秦长城遗迹比较,可以看出两者的建筑方式明显不同。但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我们可以从明洮州卫边墙寻觅秦长城的遗迹。
  《寰宇记·陇右道》说:“洮州……临潭县,……崆峒山亦经郡界。……秦长城,《史记》云‘东南至碣石,西至临洮’是也。”这是说秦始皇长城首起于临潭县境。又,康熙《岷州志》说:“岷州,……南接西固,阶文为古阴平入蜀之要道;西连洮堡(今临潭县城),长城直通海上祝。”这是说秦始皇长城或首起于洮堡,或首起于岷州后西行抵洮堡。据此参照临潭县的军事地理始料,可以认为:秦始皇长城首期于今岷县城西后可能西入今临潭县境,并可能到达今临潭县城附近。
  三、明河州卫二十四关与秦始皇长城首期处辩
  目前,明洮州卫边墙遗迹是古洮州境内唯一的已知长城遗迹。以情理度之,秦始皇长城首起于今岷县后若西行,则西不应超越这条明长城线。但是现存洮州卫边墙遗迹的东面和南面及其南部首起处那子卡隘口及峪口石崖的东方和南方地区,尚未发现长城遗迹。于是,寻找秦始皇长城首起处遗迹就只能随洮州卫边墙而北上。
  洮州卫边墙的北端卓尼限俄藏村俄藏暗门边墙遗迹东北约80公里处,有洮州卫边墙的终点康乐县上八角山;其西南约10公里处有关隘一处名“俺陇”,这就是明代河州卫二十四关的终点安龙关。
  河州卫二十四关的史料,见于舆图者有宣统《甘肃新志》所存《兰州府河州图》、《巩昌府洮州厅图》及《西宁府循化厅图》,见于文字者有《明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康熙《河州志》、乾隆《甘肃志》、嘉庆《循化志》、和《大清一统志》等。其具体位置,本文不再引录。
  从记载看来,河州卫二十四关是一个由暗门墙四道、石榨墙六道、边榨(土榨?)墙三道、堡城三(?)座组成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位于今临夏州与甘南州及青海省循化县交界处,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起今积石山县积石关,东南至康乐县安龙关,长五百里,明洪武初设置。它与洮州卫边墙首尾衔接,成为南濒洮水、北拒黄河、纵贯七百五十里的明代河洮长城。
  “二十四关”一名始见于清康熙《河州志》,清代的有关地志皆以之为明初所设,独嘉庆《循化志·建置沿革》有所质疑:“或为二十四关名虽非古,要皆秦汉遗迹。”据此而对其中的积石、土木二关略作考证。
  (一)积石关
  《水经注·河水》记载:“《地理志》曰汉宣帝神爵二年置河关县,盖取河之关塞也。”又,《循化志·建置沿革》说:“按《汉志》枹罕、河关俱属金城郡。……枹罕为今河州,而循化在河州之西,是为汉河关县地矣。……积石关下临黄河,兼河与关,县之取名殆以此。”据此,积石关于汉代或即有之。不过《水经注》记载的时间有误,据《汉书·地理志》,西汉神爵二年所置县为“破羌”,而河关应是与金城郡同时置于西汉始元六年。
  (二)土门关
  《水经注·河水》记载:“漓水又东北经石门口山,高险峻绝,对岸若门,故峡得厥名矣。疑即皋兰山门也。汉武帝元狩三年(当作二)年,骠骑霍去病出陇西,至皋兰,谓是山之关塞也。”《循化志·山川》引此文并说:“石门口山即土门关也。”接漓水即今大夏河,自甘南州而东北流经土门关入临夏州境。据此,土门关于汉代已有之。
  从上述史料看来,明河州卫二十四关可能是在前代关城的遗址上修筑的。如此,它就可能与秦始皇长城首起处有某种关联。《循化志·建置沿革》认为:“循化厅……在秦为塞外地。按《史记》始皇使蒙恬筑长城起自临洮,秦之临洮,今岷州也;今二十四关正起岷州之界由东而西而北,关内为河州,关外为循化,皆随大山之势相其崖谷为之,疑即其遗踪后人踵而为者。”按二十四关内的河州在秦为枹汉县,治所皆在今临夏市东北。其东邻临洮县和兰州市,在秦为狄道县;南邻临潭、卓尼二县,在秦为临洮县地;西邻二十四关外的夏河县及青海省循化县,北邻甘肃省永登县,在秦皆为塞外羌地。史称河州“乃中国之咽喉,实西陲之藩篱”(康熙《河州志》);“犄角西河,肘腋陇右”(宣统《甘肃新志》)。军事上向以河洮、洮岷并举,可见其地位之重及与洮州、岷州防务的密切关联。二十四关所在又正是秦与羌戎交界之处,其东南端毗邻秦邻洮县境,距县治即今岷县城不过二百余里。因此可以认为:明代的河州卫二十四关确实有可能是在秦始皇长城西部首段遗址上修建的。
  四、结束语
  现存西南起临洮县的甘、宁、陕秦长城遗迹应是昭襄王长城遗迹,今临洮县应是昭襄王长城首起处;这些都与秦始皇长城无关。
  根据历史记载,始皇长城应首起于今岷县城西,但由于至今没有在这一带发现长城遗迹,有人就对史书记载发生了怀疑并企图否定。如《临洮辩》的作者认为,《括地志》“认定长城首起于现在的岷县”,以及“历代史学家多沿袭这一说法”,“可能是传说罢了。”这种说法,我们不敢苟同。《括地志》、《元和志》等史籍之所以将《史记》中的始皇长城首起“临洮”,解释为民州(今岷县),并认定长城首起于岷州,并不仅是由于岷州古称临洮的缘故,而且应该是当时岷州境内确有这条长城首起处遗迹的存在,与《史记》的有关记载相符。
  笔者认为:我们至今没有找到秦始皇长城首起处遗迹的原因也许在于我们至今没有找到它真实的地理方位,而不在于它无迹可考。从具体情况看来,在岷县城附近寻找它是没有多大希望的;比较可行的方案是:实地考察今甘肃省临夏市暨积石山、和政、康乐、卓尼四县境内的明代河洮长城遗址,首先是考察其中的河州卫二十四关。如果二十四关确与始皇长城又关联并得到证实,那么就可以自二十四关东南端的安龙关起,向东南方穿临潭县境入岷县境,逆向寻找始皇长城首起处遗迹。
  笔者初步判断,秦始皇万里长城西南首起与甘肃省岷县城西,自此而西出岷县,经临夏、卓尼二县而北,入康乐县境抵安龙关遗址;又西北沿明河州卫二十四关遗址出康乐,经和政县、临夏市,入积石山县境抵积石关遗址,全线呈东南·西北走向,长400——500公里。积石关北拒黄河,长城自此不筑墙垣,但“因河为塞”或“城河上为塞”而东北,出甘肃,过宁夏,入蒙古境抵伊克昭盟西北部;又北渡黄河入巴彦淖尔盟西南境,长城自此则再筑墙垣而东,出内蒙,过河北、入辽东。
  ━━━━━━━━━━━━━━━━━━━━━━
  注释:
  <1>见《史林杂识》
  <2>见《文物》1964年第6期。
  <3>见《兰州学刊》1982年第1期《万里长城西部起首于今临洮辩》,以下简称《临洮辩》。
  <4>【录入者注:原文中既无<4>内容亦无<4>符号】
  <5>见《明纪·太祖纪》。
  <6>见光绪《洮州厅志·艺文》。
关闭本页     
 
  八达岭特区简介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八达岭长城管理处
地    址 :八达岭长城管理处
邮    编 :102112
传真电话 :010-69121268


      京公网安备11022902000026号



京ICP备18010426号





技术支持:顺荣科技